夜读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狱中天子刘病已上官莲儿 > 第102章 没有对错
很快霍禹被腰斩,霍显以有他的几个女儿,兄弟等都被处死。同时,与霍氏相牵连而被定罪诛杀灭族的有十几家。唯有六女婿金赏因告发有功,宣帝准其与霍氏的女儿和离,得以保存性命。

七月,天子下诏:“先前,东织室令张赦派魏郡豪家李竟举报冠阳侯霍云谋逆,朕念在大将军霍光的功绩上,并未深究,敦促霍禹洗心革面。现在大司马博陆侯霍禹与其母宣成侯夫人霍显及从昆弟子冠阳侯霍云、乐平侯霍山、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少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共谋大逆不道之事。宣成侯夫人霍显又指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毒杀恭哀后,还准备毒杀太子,想篡夺汉家。该等逆乱不道,俱已按律伏法。凡为霍氏所蒙蔽裹胁而没有具体犯罪事实的一般参与者,一律赦免。”

至此,宣帝与霍氏的战争,更确切的说皇室与大将军霍光的皇权争夺战到此结束,到此再也没人敢将宣帝这个脸上时常挂着笑容的年青皇帝当作一个温和的人了,甚至在有些人的眼中,这笑容甚为恐怖。

十八岁初登帝位时,没有任何根基的宣帝,在昭帝和刘贺两个前车之鉴下,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是斗不过大将军霍光这个纵横朝堂几十年的对手的,于是他选择了隐忍。

没人知道他忍的有多辛苦!在那些隐忍的日子,宣帝就像一只饿极了的老虎,嘴边挂着一块正在冒着香气的肥肉,偏偏他不能吃,不仅如此,他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吃,自己还要站在旁边陪着笑脸。

在这些隐忍的日子他只能步步为营,小小心翼翼的挖着霍氏的墙角,以退为进的争取着本该属于他的权力,费尽心思不计代价的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人。

在这些隐忍的日子中,他对大将军霍光的感激之情便慢慢的被仇恨和愤怒所替代了,所以他动了对付霍家的心思。终于当他自己都不能分辨他的笑是真还是假时,大将军霍光逝世了。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宣帝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没了大将军霍光的霍家一下子由一只凶狠的狮子变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然而宣帝并没有露出他老虎的真面目。因为霍光是他的恩人,因为他想做一个明君,在恩人刚死就将其全家砍光杀尽不是一个明君的做法。

既然不能马上杀光,那就先赏吧。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太出名了,可惜霍家的子弟都不爱读书!当宣帝不停的将糖衣炮弹抛向他们的时候,他们终于疯狂了。

然后便又借着霍氏毒害许后的消息传出一步一步的削弱霍家的势力,将霍家所有子弟调出关键岗位,让他们由疯狂转为恐惧!

紧接着,便是霍家在惊恐下又变得更疯狂,结果阴谋泄露,宣帝则是引而不发,顺便给了霍皇后一个人情,让世人知道自己已是很容忍了!

最后霍氏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走阴谋一条路,因此一举被灭。

在灭霍的这个过程中,宣帝虽有犹豫,但是许后之死,许广汉和魏相的撺掇以及他对权力的渴望很轻易的就战胜了他对大将军霍光的感激之情。

霍氏被灭的这一年,宣帝二十五岁,从十八岁的隐忍到二十五岁的雷霆一击,这个年轻的皇帝表现的如同一只千年的老狐狸,整个过程若简直是完美无暇,还有谁敢轻视于他。

最终,大将军霍光整个家族的血成就了宣帝在大臣们心中的威信,当然也让宣帝落了个刻薄寡恩的名声,然他不是要做一个好人,而是要做一人明君。

事后,有人替那个当初上书劝宣帝早日让霍氏归家保存霍家的茂陵徐生上书鸣冤,讲了一个曲突移薪的故事,并且说道

“现在茂陵的徐福几次上书说霍氏将有变故,应加以防患杜绝。假使当初徐福的建议得以采纳,国家就不会有割地封爵的花费,大臣就不会有谋反诛杀的祸败。往事已经过去,但只有徐福却有功未赏,望陛下明察,能够重视搬走柴草弯曲烟囱的良策,使其功在身体毛发被烧烂的人之上。”

宣帝看了奏书,于是就赏了徐福绢十匹,后来又任命黎福当了郎官。只是上书的人只是看到朝廷封出去的爵位,可是没有看到与霍氏相牵连而被诛灭族的十几家而空出的爵位。

有人说霍氏的之灭起源在于霍光,当初宣帝即位去参拜高庙,大将军霍光参乘时,宣帝如芒刺在背,大将军霍光过于霸道,后史说大将军霍光不学无术,结党伐异,把持权柄不放才导致霍氏之灭,?也有人说霍氏之灭在于霍显。

这些都是对大将军霍光的苛求,就算大将军霍光能达到后来宣帝所说的“霸王杂之”,就算霍显没有毒杀许后又能如何?

作为非刘氏人员的大将军霍光在孝武皇帝所托的辅助大臣由于金日的而失去平衡后,大将军能够以霸道震慑朝野,保持朝政的平稳,号令统一已是不易,又何必要苛求大将军霍光用“自己人”。

不及时归政?昭帝成年后,大将军霍光手握权柄,也已被权力所绑。作为非刘氏成员,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手握皇帝的权力,不仅得罪大臣们的事肯定没少干,更会引来皇帝的忌惮,若是归政,只怕霍氏灭亡的更早。

想当初太尉周勃的权势还没有达到大将军霍光这个地步,就被吓得救归老,孝文帝也是史上的明君,被落得个牢狱之灾,若不是当初有簿太后求情,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

试想若大将军霍光归政被抓到牢里,又有谁替他求情,宣帝在剿灭霍氏之时大臣们的反映也是很能说明问题了。

当然,以大将军霍光的性格,恐怕也不会接受自己落到被牢狱欺讽的地步!

为什么周公可以归政?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叔,辅政之时本已有极高的地位和号召力。

就是如此,也曾谣言四起,传言周公将要夺位,曾被皇帝和另外的一个辅助大臣召公忌惮,好在召公是一个明白人,周公当初也是吓得急忙与召公推心置腹的长谈,才免强消除误会。

而大将军霍光在辅政之前只是武帝的近侍,如何能与周公相比?

因此当四个辅助大臣中的金日死后,大将军霍光的路便注定了是一条不归路。大将军霍光辅政的条件实在是比周王差了太多,能有此成绩,已不是易!

这也是为什么大将军霍光虽然在史书上有诸多不是,然终于历史还是给了他公正的评价,霍光辅政废立皇帝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件作为正面的事件来谈论的。

也有人说宣帝刻薄,没有给大将军霍光留下一丝血脉,连祭祀的人都没有一个。

宣帝的经历,已经决定了他是一个怀疑一切的人,他是一个内心即坚强又脆弱的人,一个即高傲又自卑的人。

霍氏的结局或许与宣帝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然对于霍氏的处理,更多的出发点,一定是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最终的思虑,一个必然的结果。

宣帝与大将军之前的斗争从来就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之间的斗争。

霍氏的结局,肯定不是宣帝一个的决定,站在宣帝身后的团体的决定,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宣帝是背了锅的。在整个汉史上能够“一言堂”的皇帝恐怕也只有后期的孝武皇帝,那时他已经营多年,而宣帝此时只不过刚刚亲政而已。

当然,从政局稳这的角度出发,对霍家的结局的处理也是一劳永逸的做法,毕竟大将军霍光在朝中经营多年,依附于霍氏的力量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存存,不久后宣帝险些在昭帝庙遇刺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霍氏灭亡之后,宣帝为了拉拢人心,继续施恩于天下,如何能容得下霍氏还有子孙,否则那些霍氏的残余力量,一定会自动的聚集在霍氏后代的周围,宣帝本人的经历已很能说明一切。

至于昭帝,则是注定了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就算大将军霍光能够及时的归政于他。在反霍氏的臣子们的帮助下,清理完霍氏力量之后,能否很好的平衡大臣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号令群臣,也未可得知。

毕竟昭帝少了宣帝十多年的民间经历。

当一个人站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他所代表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背后的许多人,因为他能站那么高除了自己的天赋运气之外,也离不开身后之人的支持,同时也将背负这些人的利益。

很多选择并不是自己愿意选择,而是不得不这样选择,大将军霍光如此,宣帝也是如此!

成王败寇之事又有谁说得清!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